2025-07-15

生活圈〔中彰投雲〕淨零永續目標



中彰投雲(台中、彰化、南投、雲林)區域

在淨零永續推動上,主要目標是響應台灣整體在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 的國家目標,並結合區域特性,推動產業轉型、能源轉型與生活轉型。

以下是該區域推動淨零永續的幾個主要目標和方向:

1. 邁向2050淨零碳排

國家整體目標的響應:中彰投雲各縣市積極配合行政院所規劃的「2050淨零排放路徑」,該路徑以「能源、產業、生活、社會」四大轉型策略為核心,並搭配「科技研發」與「氣候法制」兩大基礎環境。

階段性減碳目標:儘管最終目標是2050淨零,但各縣市會訂定階段性的減碳目標,例如台中市積極盤點七大產業供應鏈,推動企業朝向淨零轉型;彰化縣則帶頭進行碳盤查,並與學界合作成立輔導團,協助中小企業減碳。

2. 產業淨零轉型與綠色經濟

輔導產業升級:中彰投雲擁有許多中小企業,特別是製造業,因此協助這些企業進行低碳化和智慧化升級是重要目標。例如台中市透過「企業ESG輔導團」、「企業先進智造學院」等計畫,協助企業掌握綠色製造關鍵路徑。彰化縣也集結了多所大學成立輔導團,協助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導入減碳技術。

推動智慧製造與AI應用:將人工智慧(AI)技術導入製造業,提升生產效率、優化能源管理,進而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。中央社報導也提及將中彰投雲打造成智慧製造新核心,力拚區域產值每年拉抬5%,這其中也包含AI淨零的目標。

發展綠色供應鏈:鼓勵大型企業帶領供應鏈廠商共同減碳,形成綠色供應鏈,以應對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等碳管制壓力。

3. 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發展

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:積極推動太陽能光電、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的建置。例如彰化縣在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裝置量上居全台之冠,並以綠能為基礎,再從減碳、節能、儲能三管齊下。

鼓勵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:透過獎勵措施,鼓勵大型用電戶自主建置再生能源設施,減少碳排放。

能源效率提升:推動節能措施,例如公有房舍太陽能發電、輔導汰換高耗能設備等,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。

4. 永續生活與公民參與

推動淨零綠生活:從食、衣、住、行各面向,透過教育推廣和公民對話,鼓勵民眾改變行為模式,共同建構低碳商業模式。

綠色交通:雖然具體細節較少,但一般淨零策略會包含推動運具電動化等綠色運輸方式。

自然碳匯:考量區域內的農業和自然環境特性,推動平地造林、濕地生態保育等自然碳匯措施,增加碳吸收能力。

5. 完善氣候治理與法規

配合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:各縣市的淨零推動目標都需符合國家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的規範,包括碳費徵收、碳盤查與減量計畫等。

政府帶頭示範:彰化縣政府已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,希望透過公部門的示範作用,引導縣內企業展開減碳作為。

總體而言,中彰投雲地區的淨零永續推動目標是全面性的,涵蓋了產業、能源、生活等多個層面,旨在共同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,同時提升區域的永續競爭力。

台中市

台中市積極響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,並已於2022年4月22日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,以「清淨空氣、碳排歸零」為核心,提出一系列推動策略。這些策略主要圍繞在修法、綠化、以及各領域的零碳轉型,目標是打造一個「無碳無憂」的宜居城市。

以下是台中市淨零永續推動策略的主要面向:

一、政策與法規面

修訂《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》:強化法規基礎,為淨零轉型提供更明確的指導與規範。

簽署「氣候緊急宣言」與發布自願檢視報告:展現城市應對氣候變遷的決心,並定期檢視推動進度與成效。

推動「台中市永續淨零自治條例」立法:進一步強化氣候法制基礎。

公部門永續發展倡議書:邀請公部門共同推動永續發展,展現地方政府的引領作用。

二、能源轉型與效率提升

綠電減煤優先:逐步淘汰燃煤發電,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。

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:設定205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0GW的目標,相當於兩座台中火力發電廠的裝置容量。

鼓勵太陽光電設置:要求特定工業區廠房屋頂設置太陽能板,推動太陽光電多元應用。

焚化廠轉型綠能發電廠:透過導入自動化分類技術、底渣及飛灰再利用,並最終導入碳捕捉技術,實現焚化廠的淨零排放。

工業部門淨零轉型輔導:協助企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,加速氫能研究與發展,並推動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技術。提供如「台中市ESG輔導團」、「低碳商場認證」等支持計畫。

三、綠色環境與韌性城市

綠色環境共好:

要求都市特定開發案進行風廊模擬測試,高樓建築物需留設風道,以利風廊調節都市溫度。

透過翡翠綠環、植樹計畫及宜居建築自治條例,維護並提升城市綠化量。

建置微氣象地圖,佈建溫度感測器,找出高溫熱點並進行綠化降溫。

號召企業、團體及個人打造大型綠帶,結合風廊為台中引風降溫。

維護都市內水資源,透過水分蒸散降低熱島效應。

建立韌性工法規範及審查機制:善用街道、公園等空間,設置親水、保水、滯洪功能之排水基礎設施,兼具城市降溫及防災功能。

四、交通與生活轉型

發展零碳交通:

支持運具電氣化,建置充電站環境,並補助零碳排車輛。

擴大YouBike站點設置,提升大眾運輸覆蓋率。

增加電動巴士車隊數量。

推廣節能車輛,並透過時間電價策略引導電動車離峰充電。

推動零碳建築:提高建築物(外牆及設備)的能源效率,建置再生能源,打造建築能源中和,實現零碳建築。宜居建築鼓勵垂直綠化。

綠色生活與公民參與:鼓勵公民參與及行為改變,例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、購買電動車,以及減少能源需求。市府也透過數位化服務,減少紙張使用與交通成本,降低市民的碳足跡。

五、廢棄物管理與循環經濟

底渣全數再利用。

養豬場優化廢水處理或沼氣再利用(發電),以減少甲烷排放。

水資源回收中心甲烷排放減少。

台中市的淨零永續推動策略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,涵蓋了能源、產業、建築、交通、環境和生活等多個面向,並設定了明確的階段性減碳目標: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減少30%,2040年減少65%,並最終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。這項工作需要政府、企業和市民的共同努力。

彰化縣

彰化縣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及中央2050淨零碳排政策目標,積極推動淨零永續策略,並已展現具體行動。以下是彰化縣淨零永續推動策略的幾個重點面向:

1. 政府帶頭減碳,樹立典範

彰化縣政府已率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,並取得ISO 14064-1:2018溫室氣體查證聲明書,成為地方政府推動淨零政策的先鋒。其具體行動包括:

公務車輛電動化:逐步推動公務車輛汰換為電動車。

汰換老舊設備:更換超過使用年限且效率低於能源基準的冷氣機等設備。

建置建築能源管理系統:規劃在政府辦公建築中導入能源管理系統,提升能源使用效率。

完整溫室氣體盤查:盤查範圍涵蓋緊急發電機燃油、公務車燃油、各項設備冷媒、外購電力、下游運輸與配送、員工通勤及商務旅行等項目,是目前縣市政府中盤查項目最為完整者。根據2023年盤查資料,彰化縣政府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,145.498公噸CO2e,其中以辦公廳舍電力使用造成的間接排放為最大宗。

2. 輔導產業轉型,攜手共進

彰化縣聚焦轄內十大製造業,並鏈結產業公協會,舉辦「淨零策略說明列車」,邀請產、學、研專家,針對以下議題進行說明與交流,協助企業邁向低碳轉型:

低碳化推動方針

製程減碳技術應用

政府減碳資源推廣

此外,彰化縣政府與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中部9所指標性大學簽署成立「產業淨零減碳輔導團」,提供縣內企業專業的減碳輔導服務。

3. 發展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

再生能源推廣:

推動太陽能光電設置,例如在學校、公有房地屋頂及草港尾滯洪池設置發電系統。

推動養豬場沼氣再利用(發電)計畫。

資源循環利用:

推廣稻草再利用。

畜牧業沼液沼渣農地肥分使用,促進「還肥於田」。

推動村里資源回收站設置,提供多元回收管道。

加強一般廢棄物源頭減量及垃圾強制分類,提升資源循環率。

推動養豬廚餘及堆肥廚餘分開回收,提升處理量能。

工業廢水與雨水回收:配合中央政策,鼓勵工業區廠商改善廢水處理系統,並使用再生水及落實雨水回收。

4. 建立永續生活與韌性城市

低碳生活圈:

推動節能燈具汰換。

落實綠建築設計查核機制。

綠色運輸:

規劃建置自行車道,提升公共自行車租借人次。

氣候變遷調適:

成立「彰化縣政府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」,負責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目標、整合各局處執行工作、審定執行方案與成果報告等。

辦理氣候變遷共學營培訓課程,強化府內同仁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。

推動「能源弱勢關懷行動」,協助弱勢家庭汰換高耗能家電。

透過「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調適計畫」,引導社區居民識別氣候風險並執行在地調適行動。

借鏡丹麥等綠色國家的經驗,學習先進氣候治理體系。

生態保育與水土保持:

推動生態保育,維護生物多樣性,辦理保護區生態資源調查。

強化推動林地復育及植樹綠美化,輔導濫墾林地復育造林。

加強山坡地利用監督與管理,降低土石災害風險。

推動污水及雨水下水道建設,降低河川污染風險及淹水災害。

營造維護親水水岸環境,強化現地水質淨化場所生態效益。

彰化縣的淨零永續策略展現了從政府帶頭、產業輔導、綠能發展、資源循環,到全民參與的全面性規劃,以期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。

南投縣

南投縣在淨零永續的推動策略上,主要依循中央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的精神,並結合南投的在地特色,透過跨局處的合作,從多個面向來執行。

以下是南投縣推動淨零永續的主要策略與方向:

1. 組織架構與協調機制

南投縣政府成立了「南投縣永續低碳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」,由縣長擔任召集人,副縣長擔任永續長,並匯集縣府各相關局處首長、機關代表、專家學者等組成。這個推動會負責研議願景與策略、審議重大議案、協調跨局處事務,並負責提報相關執行方案與成果報告。

2. 六大部門減量管制

南投縣將溫室氣體減量管制分為六大部門,並由不同局處分工合作:

能源部門: 主要由建設處負責。

製造部門: 主要由建設處負責。

運輸部門: 由工務處、觀光處、環境保護局分工。

住商部門: 由建設處、民政處、教育處、觀光處、環境保護局分工。

農業部門: 由農業處、原住民族行政局、環境保護局分工。

環境部門: 由教育處、環境保護局分工。

3. 主要推動策略類別

南投縣的淨零永續推動涵蓋多項具體策略,旨在全面降低碳排放並提升永續發展:

再生能源推廣: 鼓勵並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應用。

節約能源: 透過各種措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,減少浪費。

綠色產業發展: 輔導與支持綠色產業,促進產業轉型。

排放調查與管理: 持續進行溫室氣體排放調查,作為減量依據。

綠色運輸與運具: 發展大眾運輸,推廣電動車等低碳運具。

污染減量: 減少各類污染源的產生,改善環境品質。

綠色產品推廣: 鼓勵消費綠色產品,從源頭減少碳足跡。

媒合改善: 協助產業與民眾導入綠色技術與改善措施。

環境永續與資源循環: 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,提升資源循環率,例如稻草再利用、資收量提升等。

教育宣導: 透過環保志工培訓、環境教育種子老師培訓、辦理說明會等方式,提升民眾對淨零永續的認知與參與。

低碳永續家園認證: 積極參與和推動社區獲得低碳永續家園認證,鼓勵基層社區實踐低碳生活。

永續觀光: 結合南投的觀光特色,推動綠色旅宿、低碳遊程,例如舉辦「南投永續旅遊生活節」等。

總體而言,南投縣的淨零永續推動策略是一個多面向、跨領域的綜合性計畫,透過政策引導、組織協調、具體行動和教育宣導,希望能逐步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,並提升全縣的永續發展能力。

雲林縣

雲林縣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與中央2050淨零政策方向,積極推動各項淨零轉型與永續發展策略。以下是雲林縣主要的推動策略:

1. 成立專責單位與整合服務

因應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: 雲林縣於110年11月16日成立此辦公室,專責擬定策略,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與城鄉。

雲林淨零轉型整合服務窗口: 攜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持續運作,提供公部門與產業碳管理、能源管理、節能技術導入、ESG永續報告書及綠領人才培育等專業諮詢服務,深化在地減碳行動量能。

淨零排放諮詢服務專線及官方Line帳號: 提供即時的諮詢與協助。

2. 擬定具體減碳目標與行動方案

雲林縣第二期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: 研擬能源、製造、住商、運輸、農業及環境等6部門、31項推動策略、67項具體作為,並追蹤推動情形及檢討管考機制,目標推估碳減量約為180萬公噸CO2e。

2040農業減碳策略及路徑: 雲林縣作為農業大縣,特別著重於農業領域的減碳,例如水稻田減排策略、旱田增匯農法以及竹林碳匯管理等。

3. 推動綠色能源發展

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: 雲林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全國名列前茅,並持續推動不利農業經營區域的太陽光電建置、學校屋頂型光電與光電球場、以及畜、農、漁電共生等。風力發電方面,擁有全臺第一座風力發電廠,並持續增設風力發電機組。

公民電廠: 鼓勵公民自主參與再生能源開發,透過集體出資等方式設立電廠,追求「在地產電、在地用電」的能源自給自足。

4. 發展資源循環與零廢棄

垃圾資源化與能源化: 積極推動廢棄物燃料化與資源化,透過「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產製SRF系統」(MMT)等技術,將垃圾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(SRF),解決垃圾堆置問題,並取代生煤減少碳排放。

畜牧糞尿資源化: 改善河川水質,推動畜牧糞尿資源化利用,將豬糞尿轉為沼氣發電,取得綠電憑證,將碳權留在雲林。

資源回收推廣: 持續推動各類資源回收宣導活動與說明會,加強民眾分類回收觀念,提升資源回收量。

5. 強化產官學合作與技術導入

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: 共同推動淨零轉型,包括辦理公部門碳盤查、氣候永續學院課程(如ISO14068-1碳中和標準課程、綠色能源應用與效益分析課程)、建立「雲永續碳盤查雲端平台」協助企業盤查碳排放,並推動「一驗多證」機制(整合ISO14064-1、ISO14067及TAP產銷履歷)。

與產業合作: 與台塑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(MOU),共同成立減碳、節能與節水輔導團隊,協助在地產業規劃與推動節能減碳策略,並以2050年資源全循環為願景。

智慧科技應用: 善用AI智能化設備控制,例如在養殖產業導入智能養殖設備,以過濾循環水替代地下水抽取,達到節水效益。

6. 推廣淨零綠生活

將2023年訂為「雲林減碳生活行動年」,透過實際行動落實「淨零綠生活」,鼓勵民眾參與減碳。

進一步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官學合作,攜手成立「雲林淨零轉型整合服務窗口」,在全球減碳浪潮下,輔導有心推動淨零轉型業者,提供專業諮詢管道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